• 你的位置:皇冠王自行车官方网站 > 新闻动态 >

  • 杨秀清失误:太平军西征两湖,变成了湘军东征金陵
    发布日期:2025-02-05 11:01    点击次数:186

    1855年,江西战报称石达开在湖口取得大胜,曾国藩两度欲自尽,湘军水师损失巨大并撤回湖北。同时,韦俊军团反攻,第三次攻克武昌。

    湖口大捷让石达开声名鹊起,此战亦被载入课本,视为太平军西征的重大胜利。然而,太平军的西征之路,实则远非一帆风顺。

    杨秀清的战略失误导致北伐孤军深入,最终全军覆没。太平军西征则因他未能持续进攻,转为防御,反使湘军东征,他对此负有责任。

    本应是太平军西征,席卷上游,却转为湘军东进金陵,终结太平天国。杨秀清之误,源于盲目自信及背后复杂的权力斗争。

    1853年5月,林凤祥统领2万精锐北上中原。次月,杨秀清率军一万余人西进,其兵力相较于北伐军,略显不足。

    太平军首次西征,从人员挑选至战场调度,均充满策略。因此,西征不仅是军事行动,也是太平天国内部各实力集团间的一场暗中比拼。

    胡以晃、赖汉英在西征中担任主帅,是何许人也?战前,胡以晃军事经验尚浅,未指挥过大战役,与林凤祥、李开芳相比,军事能力稍逊一筹。

    赖汉英虽无军事背景,却能位居西征二号人物,全凭其身为洪秀全小舅子的皇亲国戚身份。

    从军事战略视角分析,胡以晃、赖汉英领军西征上游显得不合常理。西征作为关键战役,即便杨秀清轻视清军,也不会如此安排将领。

    太平天国并非无人可用,胡以晃、赖汉英出征并非唯一选择。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皆为勇猛且地位高、能力强之人,更适合担任统帅。

    亲王挂帅出征,气势非凡,极大地鼓舞了太平军士气。然而,对杨秀清而言却存忧,韦昌辉与石达开皆为实力干将,他岂会轻易让他们建功立业?

    事实证明,若非西征战况糟糕至极,杨秀清不会派遣石达开前往湖口指挥,如此便无从谈起后来的湖口大捷。

    韦昌辉屡遭杨秀清欺压,他本有两次挂帅机会,均被杨秀清阻挠。原本由他主管的京师防御及水师权力,也被杨秀清剥夺。

    西征作战本是一场博弈,杨秀清的策略导致西征初期便遇阻,演变为消耗战,最终反使湘军得以东征。

    胡以晃与赖汉英西征,首克安庆,随后赖汉英率主力攻南昌。然其能力不济,加之对手为湘军创始人江忠源,结果不言而喻。

    南昌之战历时八十余日,太平军遭清军反围困,形势严峻,将领赖汉英权衡之下,决定实施撤退策略。

    西征遇阻,赖汉英需担责,然首要责任在杨秀清。太平军攻南昌,兵力不足万,胜算渺茫。然杨秀清不顾此,仍撤赖汉英之职。

    赖汉英返南京后,军务由谁主导?实为杨秀清在幕后操纵,前线将领缺乏明确指挥体系,战况混乱不堪。

    攻打南昌未果,然韦俊与石祥祯攻克九江、湖口等地及田家镇、半壁山,两军声名大噪于两湖。随后,韦俊挥师汉阳,意在夺取武昌。

    太平天国西征初期,因长江上游清军稀少,湘军尚在训练,韦俊得以轻松攻取武昌,并横扫两湖,成功巩固了上游的根据地。

    两湖为关键之地,杨秀清却指挥失误,命胡以晃率主力攻庐州。为配合此行动,韦俊军团撤离汉阳,并分兵支援庐州战场。

    两湖战事未定,杨秀清却已筹划进攻皖北,思路令人费解。更遗憾的是,太平军攻占庐州后,未乘胜追击清军,错失了在皖北建立根据地的良机。

    胡以晃占领庐州后,江忠源战败身亡。随后,太平军分兵,部分留守庐州,曾天养领兵赴湖北,清军趁机反包围,将留守太平军围困。

    机动精锐部队舍弃两湖,转而蛰伏庐州孤城,面对数倍清军围攻仍选择“休养”,此举实属战略失误,令人难以理解。

    庐州遭清军围困之际,杨秀清未予理会,执意进攻两湖地区,然而,在此过程中,他仍旧重蹈覆辙,犯了错误。

    胡以晃进攻庐州之际,太平军错失了两湖战略要地,致使湘军趁机壮大,最终获得了与太平军相抗衡的实力。

    韦俊、石祥祯作战勇猛,曾天养同样不凡,但杨秀清为削弱韦昌辉、石达开势力,未让二人领西征主力,改派林绍璋指挥。

    林绍璋的军事水平如何?有何战绩?在担任西征主力前,他仅参与过北伐增援,于六合遭清军焚营,却安全撤离,这便是他的全部军事经历。

    林绍璋无能且自负,致使两万太平军在湘潭全军覆没,此番大败让石祥祯在靖港战胜曾国藩并迫其两度诈死的战功付诸东流。

    韦俊与石祥祯分别为偏师,石祥祯在靖港取胜,韦俊则成功占领武昌。而林绍璋则遭遇全军覆没,将他们取得的战果悉数葬送。

    韦俊攻克武昌后,立刻返回南京抵抗江南大营湘军的反击。此时,石凤魁闻风丧胆,弃城而逃,武昌再失,曾国藩则趁机重整旗鼓。

    杨秀清未察湘军东征之严峻,仍匿韦昌辉、石达开,遣秦日纲督战,令其于田家镇与曾国藩、胡林翼决战。

    秦日纲的水平如何?李秀成称他忠勇信义尚存,但才情欠缺。他能坚决执行上级指令,可惜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

    先前,杨秀清命令秦日纲支援北伐,但秦日纲至舒城便撤回,称清军势众,难以取胜。现下,他再次命秦日纲统领上游军队,情况实在不容乐观。

    杨秀清从南京遥控调度大型木簰至田家镇,并亲自指导秦日纲防守策略,此举限制了前线指挥的灵活性,最终造成了惨痛的后果。

    湘军东进致武昌守备弱,何不遣精锐乘虚而入,焚其粮草?而后韦俊果攻武昌,此实为曾国藩撤军之关键缘由。

    杨秀清下令守卫田家镇,要求严防死守,此举严重束缚了前线将领行动,导致太平军大败,数千艘由民船改造的战船被付之一炬。

    田家镇失守后,曾国藩湘军继续东进,占据湖口、九江,致使太平军西征初期成果近乎全失。至此,杨秀清方意识到石达开的重要性。

    1855年,石达开在湖口取得大捷后,韦俊趁机再次攻打湖北并成功占领武昌,此举标志着太平军的西征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太平军西进引发湘军东征,教训深刻。关键在于,太平军兵力匮乏,难以兼顾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处战场的同时开拓。

    再者,湘军的兴起使曾国藩、胡林翼成为强劲对手。太平天国能否稳住西征战果、掌控长江上游并夺取整个南方,重点在于能否击败湘军。

    当时环境下,太平军西征欲取胜,关键在于集结精锐兵力,专攻并歼灭湘军,此为胜利之要。

    遗憾的是,杨秀清未能吸取教训,对太平军仍持盲目乐观态度,从而错失了歼灭湘军的最佳时机。

    攻打庐州时,杨秀清未能扼杀湘军于萌芽,反而分兵东征西讨,为湘军赢得了再次崛起的机会。

    1855年末,石达开率军西征,意图攻打胡林翼军团,却遭遇阻碍。他麾下虽有一万余人,但因后勤不足,难以与胡林翼进行消耗战。

    石达开采用避实击虚之策,攻入江西,占领八府四十七县,重创曾国藩湘军主力,并将其围于南昌,太平军因此士气大振。

    攻克南昌后,湘军首领曾国藩被擒,湘军陷入困境。然而,杨秀清意外调回石达开攻打南京江南大营,使曾国藩得以逃脱困境。

    1856年,太平军攻陷江南大营,迎来军事鼎盛期。若此时他们能集中兵力追击或全力西征击败胡林翼,则整个南方或将被太平天国掌控。

    杨秀清的策略是再次分兵,命秦日纲追击江南大营,同时派遣石达开西进湖北,与胡林翼展开对决。

    太平军兵力匮乏,不宜分兵。秦日纲未能攻克江南大营,故召回石达开。现又仅令秦日纲追击,而非翼王、燕王共赴,此乃战略失误。

    秦日纲因兵力匮乏,被张国梁在金坛、丹阳牵制。陈玉成负伤严重。杨秀清将歼灭战机转为击溃,继而演变为持久与消耗战。

    石达开西征时兵力匮乏,难以突破蒋益澧防线。胡林翼凭借“堡垒战术”及强大水师,令石达开在攻坚战中步履维艰。

    若杨秀清明智,应集结精兵,歼灭江南大营,占据江浙财税要地,畅通外联途径,购置先进火器,装备太平军。

    江浙为后盾,粮食饷银、枪炮铁甲舰皆备。此时,集中精锐兵力,凭借先进武器,歼灭湘军已非难事。

    杨秀清实施分兵策略,致使东线与西线均陷入持久消耗,实属战略失误。更糟糕的是,他尚未找到解决之道,天京事变便突然爆发。

    曾国藩战事失利,困于江西,遂归家为父守丧。其间,胡林翼接掌湘军,并肩负起长江上游的战斗指挥重任。

    胡林翼,被誉为湘军奶爸,王闿运赞其“中兴之业,实基于胡”,称其为清朝中兴名臣之首,他的目标清晰明确。

    胡林翼对湘军实施彻底改革,涵盖将领选拔、士兵招募、兵种构建及战略战术,其调整幅度之大,与曾国藩的路线大相径庭。

    胡林翼精心策划东征,目标清晰,行动果决,无视外界纷扰,逐一攻克武昌、九江等地,直至南京,最终成功平定太平天国。

    然而,胡林翼在攻下安庆后不幸英年早逝。若他未逝,或许曾国藩在近代历史舞台上的角色会大为减色。

    与胡林翼相比,杨秀清略显不足。太平军西征初期,若杨秀清能明确目标并集中兵力,湘军便无从崛起,东征更是无从谈起。

    #百家说史迎新春#